随着数字化办公的普及,电子合同已成为企业签约的重要工具,但许多人对法律效力和使用规范仍存在误解。本文梳理几大常见误区,助您避开签约陷阱,保障合法权益。
误区一:微信聊天记录 ≠ 电子合同
许多人误以为微信中的文字协议或口头承诺具有法律效力,实则不然。根据《电子签名法》,合规的电子合同需满足“可追溯、可验证、防篡改”三要素。微信聊天记录虽能作为辅助证据,但因缺乏实名认证、时间戳固化等技术,难以单独证明合同有效性。
企业若通过线上沟通达成合作意向,建议后续补充签署正式电子合同。例如使用具备区块链存证功能的平台,确保聊天记录与合同文本、签约人身份、签署时间等关键信息形成完整证据链,降低法律争议风险。
误区二:手写签名扫描件 ≠ 电子签名
将手写签名扫描后插入文档,是中小微企业常见的“伪电子签名”操作。这种签名方式无法满足《电子签名法》第十三条对“专有性”和“控制性”的要求。合规的电子签名需通过权威CA机构颁发数字证书,并配合生物识别或动态验证码完成签署。
以某企业纠纷案为例,法院曾驳回原告仅提供扫描签名合同的上诉,因其无法证明签名未被二次使用或篡改。建议选择支持数字证书的签约平台,在签署时同步绑定签约人手机号、人脸信息等,确保签名与签署行为的唯一关联性。
误区三:警惕“三无”电子合同平台
市场上部分平台以“免费”“极速签约”为噱头,却未取得《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证》或缺乏ISO安全认证。此类平台可能违规存储用户数据,甚至发生合同原文泄露、密钥管理失控等问题,导致签约方面临信息安全和证据失效双重风险。
选择合规平台需核验三大资质:国家授时中心认证的时间戳服务、工信部许可的CA机构合作证明、以及符合《网络安全法》的数据加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