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大家都签过,一般都是一式两份,签好之后双方每个人保留一份,这样到时候万一出现争议,可以拿着手上的合同去提起诉讼,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是,在合同签订与履行的过程中,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合同只有一份有效吗?特别是在自己的合同找不到了的时候。
其实,合同的法律效力并非取决于其数量,而是要看合同是否满足生效要件。那么,合同生效需要具备哪些要件呢?
首先,合同当事人需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当事人才能成为合格的合同主体,合同才有可能产生法律效力。若主体不合格,合同自然无法生效。
其次,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这意味着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应与其内心想法一致。虽然合同成立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难以从外部判断,但缺乏这一要件,合同并不一定会被判定为无效。
再者,合同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合同条款中的权利、义务及标的等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二是合同目的必须合法,不能存在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情况。
最后,合同需满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形式要件。形式要件通常不是合同生效的必要条件,但若法律、行政法规将其规定为生效条件,则必须满足。否则,合同将无法生效。
双方签订合同后,就应按照合同内容履行相关义务。合同的法律效力不仅关乎当事人的权益,也影响着市场交易的稳定与公平。
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务必确保合同满足上述生效要件,以避免因合同无效或效力待定而引发的纠纷与损失。只有这样,合同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结论就是,签订合同的法律效力要按照上面所述的规范进行,而不是依赖数量。如果你签订的合同合法合规,那么即使只有一份合同,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