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电子合同签署量年均增长45%,很多企业纷纷入局使用电子合同签约。不仅如此, 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等,也都在加大对电子合同签约的推广,以提升办事效率,降低成本。
电子合同签约虽然好用,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范,保证流程合规,让所签约的电子合同文件等具备法律效力。因此,电子合同签约使用时,伴随效率提升而来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那都有哪些风险存在呢?接下来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风险一:司法效力认定差异
不同地区和区域的电子合同签约,司法效力认定可能存在差异,容易引发合同纠纷,特别是对于跨国电子签约来说,全球47%的司法管辖区对电子合同存在差异化认定标准,中东某国甚至要求电子签名必须附加纸质公证文件。
风险二:全链路安全漏洞
从合同生成到存储的全流程存在12类攻击向量,某金融平台曾因API接口漏洞导致千份合同被篡改。安全加固需做到:①传输层采用TLS1.3加密 ②签署过程集成生物特征识别 ③存储实施WORM(一次写入多读)技术。
简单来说,在选择使用电子合同签约的时候,找一个靠谱的平台进行签约,这些平台具备强大的实力,可以给电子合同签约提供安全技术保证,比如签盾电子合同签约平台等。
风险三:存证追溯体系缺陷
电子合同争议中,68%的纠纷源于存证链不完整。应建立"时间戳+区块链+第三方公证"三位一体存证体系,某供应链企业因此将纠纷处理周期缩短70%。同时需约定电子证据保全期限,建议参照《电子签名法》规定的5年最低保存期。
实测数据显示,采用标准化安全方案的电子合同,法律纠纷率可降低89%,签署成本下降65%。建议企业建立"风险评估-技术加固-法律对冲"三维防控体系,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渗透测试,让电子合同真正成为可信赖的智能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