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电子合同签约已经逐渐成为主流签约方式,不管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还是中小企业及个人等,基本都有在用电子合同签约。
在电子合同签约的时候,确保签署合同的法律效力,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此需要对电子合同签约过程进行存证,将来在发生合同纠纷时,其就可以成为电子证据,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电子证据已成为司法实践中的常见证据形式。然而,由于电子证据存在易伪造、易篡改的特性,或因人为操作失误、环境干扰、技术缺陷等因素导致数据出错,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审查成为法律实务中的关键环节。以下从五个维度分析如何科学判断电子证据的可靠性。
一、溯源审查:聚焦证据来源
需详细核查电子证据的形成时间、地点及制作过程。例如,电子文档的创建时间、修改记录、存储介质等,均需通过技术手段或元数据(Metadata)分析进行验证,确保其来源清晰、可追溯。
二、合法性审查:确保程序合规
电子证据的收集需严格遵循法定程序。需确认取证主体是否具备合法权限,取证手段是否符合技术规范,如是否通过可信时间戳、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固定证据,避免因非法取证导致证据失效。
三、关联性审查:锚定事实依据
电子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存在直接或逻辑关联。需通过内容分析、关联性比对等手段,确认其是否能够证明待证事实,避免将无关数据作为证据使用。
四、真实性审查:技术验证内容
需运用数字取证技术(如哈希校验、数据恢复等)验证电子证据是否被篡改。例如,通过对比原始数据与当前数据的哈希值,判断内容是否一致;或通过文件签名、数字证书等技术手段,确认其生成时的完整性。
五、交叉验证:结合其他证据
电子证据的效力需通过与其他证据的相互印证来增强。若其内容与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证据形成证据链,共同指向同一事实,则可认定其证明力;反之,若存在矛盾或无法解释的疑点,则需进一步调查核实。
电子证据的可靠性审查需综合技术、法律与逻辑分析,通过多维度验证确保其真实性与证明力,为司法公正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