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电子签名在各类合同签署中愈发普及,尤其是对那些大型企业集团来说,由于员工众多,分公司、下设机构庞杂,更加需要电子合同签约来应对各种复杂的签约管理。
如今,电子合同签约已经成为一种标配签署工具,甚至在很多用户的眼里他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纸质合同签约。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不少用户仍对电子签名的合法性、有效性及风险防范存在疑问。本文将针对几个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并提供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
问题一:合同中是否必须明确约定双方采用电子签名?
答:虽然法律未强制要求合同中必须明确约定电子签名方式,但为避免歧义,建议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当事人可约定使用或不使用电子签名,但一旦约定使用,则需确保双方对此有清晰认知。
问题二:企业自建数据平台签署的电子合同是否有效?
答:若自建平台能确保签名人身份识别、真实意愿表达及签署内容修改可追溯,且数据合规、实名认证数据源权威,则可视为有效电子合同。需特别注意的是,自建平台需获得权威CA机构颁发的数字证书,并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问题三:一方使用第三方平台签署,另一方打印盖章,合同是否有效?
答:只要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一致且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合同即有效。但为避免纠纷,建议双方就签约形式进行明确约定,并保留相关聊天记录作为证据。
问题四:电子合同第三方存证后,司法认可度是否提高?
答:是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通过电子签名、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或第三方存证平台认证的电子数据,其真实性更易得到司法认可。因此,选择有资质的第三方存证服务,能有效增强电子合同的证明力,提高法院采信的可能性。
总之,电子签名的应用虽便捷高效,但用户仍需注意合法合规使用,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以确保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
作为全证据链电子签名领先者,签盾致力于为企业、政府及个人用户提供安全合规、高效便捷的数智化电子签名解决方案,已服务了超过100000的用户,覆盖30多个行业、超过100个细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