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签约无小事,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酿成大错。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有很多公司在合同上已经遭受了惨痛的教训,损失一些钱可能还是小事,后面的连带责任,可不是那么好承担的。
这不,某基建类上市公司,在一个项目中上亿元的工程款不翼而飞,而经查才知道原来是合同惹出来的祸。到底怎么回事呢?接下来一起聊聊这档子事。
事发经过
前几年,某基建类上市公司突然暴雷,原因是他们在一个项目中的6.8亿元工程款不翼而飞。
事件的导火索还是源自一车异常的C60混凝土。在项目施工时,监理人员发现浇筑强度不达标,便顺着质检报告追差到了供应商资质文件,结果竟意外的解开了这个用纸质合同编织的“惊天骗局”,他们发现项目总承包方提交的《主材采购合同》备案章,与上市公司工商档案中的印章存在1.2毫米的径向偏差,这就很说明问题了,很可能这份合同上的章是伪造的。
事情到这里,已经不是他们能兜得住的了,于是他们立马选择报案。经证监会专项核查发现,该项目部私刻的30枚印章,竟在四年间伪造出整套工程合同链,将上市公司拖入债务深渊。
法院审理
接到案件后,法院进行了细致的审理,在对合同的司法鉴定过程中发现:
1、5份关键合同显示2022年3月加盖印章,但工商系统显示该版印章2022年6月才完成备案。这3个月空窗期间,就是该项目部在搞事了。
2、原子荧光检测发现印油成分与上市公司采购批次不符,推断私刻印章至少更换过3次印泥。这说明合同上的盖章,存在很大问题。
3、17份验收单上的“项目经理”签名,经动力学分析系同一人笔迹。这就说明原本的17人签名,变成了一个人,这不妥妥的造假么。
更令人震惊的是,犯罪团伙利用纸质合同特性,玩起了“移花接木”的把戏:将真实工程合同中的签字页扫描后PS到虚假采购合同,再用高仿印章覆盖原骑缝章。这种“真签字+假合同+假印章”的复合型造假,让肉眼核验完全失效。
这也难怪对方在签合同的时候,竟然没有发现合同的问题,一般人很难发现问题。
法院判决
最终,法院对各人员进行了判决:
1、确认涉案的83份工程合同均属无效;
2、主犯李某犯合同诈骗罪、伪造公司印章罪,判处无期徒刑;
3、追缴的1.2亿元赃款优先偿还农民工工资,其余5.6亿元损失由上市公司自行承担
4、驳回要求银行承担验印责任的诉讼请求,因现行《票据法》未规定商业银行需比对工商备案印章
这么一来,这家公司因为合同问题,需要承担5.6亿的巨额损失,这直接导致公司的资金链出现严重?;?,这些钱要赚回来,即使是行情好也得一些年头。
所以说,一份合同毁掉一个公司,这绝不是开玩笑的。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在纸质合同签约过程中,很多地方都可以动手脚,如果你没有细致的审查,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没有进行严密的监管,很可能就发生这样的事情,在钱被挪用消耗了之后都不知道,等到发现了除了将犯罪分子送进监狱,实际的金钱损失很难追回。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孤例,以前就发生过很多。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传统验印手段集体失效时,电子合同正构建起智能防御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可以从多方面保证合同签约安全,对比纸质合同签约,会更加的安全可靠。
1、身份认证
电子合同平台通常接入国家级CA认证机构,对合同订立双方进行严格的身份认证,并采用多重身份验证手段,如人脸识别技术、银行卡要素等,进一步确保电子签名为本人专有,保证签署双方身份真实有效,杜绝冒签、代签等。
2、电子印章与数字签名技术
电子印章采用数字签名和时间戳等先进技术,确保电子印章的真实性和唯一性。数字签名技术确保电子合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合同内容被篡改或冒名签署。时间戳技术,确保电子合同签署时间的准确性和唯一性,防止合同被篡改或重复使用。
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在进行电子签约时,一眼就能知道原本的合同是否被篡改,签约时也就更安全可靠。
3、印章管理
电子合同签约时,企业可以通过后台控制每个电子印章的使用权限,所有用章申请必须经过法人或其他相关管理人员严格的审核和授权。并且记录每个印章的使用情况,包括用章人、用印文件、用印时间等操作信息,便于在发生纠纷时进行追溯和查证。
4、加密与存储安全
通过数据加密,在电子合同的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采用高级加密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对电子合同进行分布式存储,确保合同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
合同签约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特别是涉及到重大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做详尽的调查,无论纸质合同签约还是电子合同签约,都应当细致的排查签约过程中的风险,这样才能确保你的签约更加安全,让项目合作更加顺利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