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份“假”合同,3年来竟无人察觉,直到5000万资金蒸发后才被发现……
2024年,某上市公司爆出了惊天丑闻,因财务总监的一手“神之操作”,导致公司的资金在3年间被持续转移。事发后,该上市公司股价一度暴跌40%以上,之后被迫停牌重组。
公司发生这么大的事,竟是财务总监私刻客户公章引起的,真的太令人惊讶了。到底怎么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为什么在此期间没有被发现?接下来与大家一起再围观一下这个事。
事发经过
某上市公司财务总监陈某,在公司工作多年,对公司的财务流程非常熟悉。为了满足自己的资金需要,陈某将手伸向了公司、盯上了公司的钱。他利用公司纸质合同用印登记漏洞,先后伪造客户公司印章、财务专用章等30余枚,通过虚构采购订单,将公司资金转入其控制的空壳公司。
在此期间,随着第一笔转账操作的成功,陈某胆子越来越大,并且单次转账的金额也越来越多。更讽刺的是,这些盖着鲜红“假章”的合同,由于公司那几年业绩还算不错,营收有大幅的增长,竟在年度审计中全部“合法过关”,没有引起任何怀疑。由于纸质合同签署后无溯源能力,虚假交易在3年间被包装成“优质供应链项目”,甚至骗过了会计师事务所。
到2024年,公司财务状况发生问题,在对账务进行审核后陈某的所作所为才被发现,至此公司已经前前后后共转出5000万元。
审判结果
在经过法庭审理后,2025年1月,法院以职务侵占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12年,但公司仅追回不足800万元资产,那剩下的4000多万元,已没有任何办法了。
因为“私刻公章”、“假章”造成损失的事情,以前就有过不少,而且还是明面上报道出来了的,没有报道的更是不计其数。但是今天这个事情最令人意外的是,一家上市公司,有着合规的流程,居然还会发生这样子的事,而且还是在3年之后才被发现,导致4000多万的资金损失。但凡中间哪个环节发挥点作用,都不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
归根结底,这一切还是因为内部的合同审核管理流程不规范导致的,这也是纸质合同签约的一大先天的缺陷,在签约好之后,如果公司内部的流程出现问题,事后并不容易审查。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公司为了避免因人为产生这类的事情,纷纷采用电子合同签约来规避这类的事情,提高合同签约安全。
那么,为什么电子合同签约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主要因为电子合同签约的特点所决定,针对“假章”、“私刻章”等,具有很好的“绞杀”作用。
电子合同签约的几大杀手锏
一、区块链验章:每个印章都是“数字身份证”
接入公安印章库的电子签章平台(如签盾电子合同签约平台等),支持自动比对印章哈希值,能有效分辨合同印章的真假。并且,在签约过程中,能够对签署双方的身份进行确认,确保签约合同的是正确的人,不会存在代签、冒签之类的事,从而产生巨大签约隐患。
二、全链路存证:从“谁主张谁举证”到“自动出证”
电子合同签约,能够对全链路签约过程进行数据存证,签约完成后能固定合同签约数据,不用担心合同被篡改。如后续存在合同纠纷争议时,可以由平台出具数据存证报告,并被法院认可采纳,保证你的正当合法权益,减轻麻烦。2024年采用电子合同的商事纠纷中,92%案件因存证完整提前调解,平均审理周期从6个月压缩至18天。
三、风控预警:合同里的“火眼金睛”
电子合同签约,由于全过程都在线上进行,方便公司进行签约后的存档管理。部分平台还能智能的识别有问题的合同并予以提醒,比如临期合同等等,甚至技术支持情况下,能够对一些合同是否发生修改也能识别出,更好的帮助你控制合同签约管理风险。
“假章”不会消失,总会有别有用心的人动起歪脑筋,但技术可以让它无处容身,让你准确识别,杜绝因“假章”带来的任何风险。当法院开始对纸质合同采用“严格过错推定”,还没使用电子合同签约的朋友,留给企业犹豫的时间,真的不多了。赶快使用起来,用更加有安全保障的电子合同签约,让你的每一笔生意都更加顺利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