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电子合同与纸质合同之间的鸿沟日益缩小,但在签署与保存环节上的差异仍不容忽视。那么,如何确保电子合同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在法庭上获得认可呢?本文将带您深入探索电子合同数据的真实性验证之道,让您对电子合同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依据2019年更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电子数据,如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记录、交易日志、通讯记录及登录痕迹等,均被视为有效的法庭证据。这标志着电子签名在法律上的地位得到了明确界定。
二、电子数据的存储与呈现
新版的《民事证据规定》明确指出,当电子数据作为证据提交时,应提供其原始版本。若获取原件确有困难,由数据制作者制作的与原件一致的副本,或是直接从电子数据中打印出的、内容清晰可辨的输出物,同样可被接受为原件。法院在收集或保全电子数据时,也会优先考虑原始载体,但在特定情况下,复制件亦可被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存储形式或格式并非关键,只要电子数据能被清晰、准确地呈现和识别,即视为有效原件。然而,为了确保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其保存、传输和提取过程必须满足特定条件。
三、电子数据真实性的司法审查
《电子签名法》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电子数据,可被视为满足法律法规及原件形式的要求:一是能够清晰、准确地展现所载内容,并便于随时查阅;二是自其最终生成之时起,内容保持完整且未被篡改。
新版的《民事证据规定》进一步细化了法院在判断电子数据真实性时的考量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环境的完整性、可靠性,以及电子数据在生成、存储、传输过程中是否采用了有效的防错监测和核查手段。
此外,对于某些特定情形的电子数据,如当事人自愿提交的对自己不利的电子数据,或由中立第三方平台提供或确认的电子数据,法院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通?;崛峡善湔媸敌浴?/p>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还着重指出,当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时,互联网法院将结合质证情况,重点审查电子数据的生成、收集、存储、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电子数据的内容是否清晰、客观、准确。
若当事人提交的电子数据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或电子取证存证平台进行了认证,并能有效证明其真实性,互联网法院将予以确认。
在众多电子合同服务中,签盾电子合同以其卓越的服务脱颖而出。除了提供电子合同服务外,签盾还致力于提供安全可靠的实名认证、在线签署、智能履约、印章管理、身份认证及证据固化存证等服务。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签盾对合同签署的全过程进行存证记录,从而确保合同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如今,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各种签约场景中,纷纷选择电子合同签约,以减轻传统签署合作所遇到的阻碍,提升签约效率。赶快行动起来,选择电子合同签约,让您的合同签署更加安心、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