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还原:
“6月底,程女士去银行办事,随机在银行打印了个人征信报告,却意外发现自己在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于2011年及2012年有两笔600万元的贷款,合计1200万元。虽然已经还清,但程女士及家人表示,对这两笔贷款毫不知情,并且两份贷款合同的签字和手印均不是本人,系伪造冒签。
7月28日,浦发银行做出回应称,贷款的材料齐全,调查还在进行。据了解,贷款资金使用方是汶川某电熔冶炼有限公司,程女士为该公司的股东之一。而该涉事公司财务负责人承认贷款系公司实际控制人授意财务人员去浦发办的贷款,并表示,银行在没有程女士的亲自签字的情况下,把这笔贷款放了,存在着失误。目前,还未有最终的结果?!?/span>
部分银行监管存漏洞,冒名贷款屡见不鲜
众多周知,银行放贷是有着严密程序的,不仅需要查验贷款人身份是否为本人,还需要审核所有的证明材料,贷款合同签署时需要本人现场签字确认,并且需要本人的红手印。而由于部分银行机构在内控、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尤其在放贷管理和制度执行上存在松懈和缺陷。导致冒签贷款现象屡见不鲜。
此前,有江西男子项招辉去银行查征信记录,莫名发现自己“负债”2239万元,而经过法院委托司法鉴定中心鉴定显示,贷款合同中的签字跟指纹均非项先生本人。
之后,江西银监局出示《意见书》称,对项先生“被贷款”一事,系华夏银行南昌分行监管不到位导致,员工在授信业务办理过程中未审查资料的真实性,合同签署环节也存在不实的违规行为。
推广电子合同,签盾电子签章解决银行签约难题
近年来,完善银行机构治理、强化内控,已成为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有业内人士建议,银行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规范相关业务流程,推广电子签章应用,由第三方电子合同签约平台提供多种身份验证方式,确保签约主体身份真实性,合同签署完成须通过双方刷脸、短信等方式的意愿认证,同时印章电子化管理,授权使用,严格约束员工行为。电子合同的整个签署过程清晰透明,证据链保全,有公证处等权威机构提供存证,可溯可查,不可被篡改,最大程度避免了伪造冒签的现象。
签盾作为电子签章开发服务商,为用户提供SaaS标准版、SaaS+Api专业版、本地化部署(标准版)、定制化(定制化解决方案)四类产品服务,解决银行行业传统纸质合同签约出现的放贷周期慢,效率低、获取外地客户困难、借款流程繁复,需要线上线下重复录入审核以及前面出现的冒签贷款等问题。实现银行机构数字化办公,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