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签名、电子印章推广应用,网上也出现了各种教你如何制作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的教程,其中大多是抠图章,ps印章一类,让不少人误以为这类签名、印章也有效,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其法律问题,让企业惹上纠纷,甚至蒙受损失。
案例一:扫描手写签名图片用于劳动合同不合法
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的一则司法案例:小丽入职某公司,在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时,公司并未将劳动合同当面交于小丽亲自签字,而是直接用了她签字的电子扫描图片。7个月后,小丽离职申请了劳动仲裁,表示公司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要求公司支付7个月未签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未果后,提起了诉讼。
经过一审,二审法院审理,最终给出判决:不合法。
一审法院认为该劳动合同书中小丽签名的打印痕迹并不符合可靠电子签名的条件。同时,公司无充分证据证明与小丽就劳动合同约定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并知晓及同意其手写签名扫描件用于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二审法院则进一步认为,公司未依照“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的法律规定,将其单方扫描手写签名的劳动合同书交小丽保存1份,小丽在本案争议发生前始终不知晓劳动合同的约定内容。故公司单方形成的劳动合同不应认定为双方已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案例二:使用复制的电子签名是无效的
据宁波晚报的一篇新闻报道:朱女士在一家医院待产,她根据医院建议选择了顺产。而生产过程中,由于胎儿过大,造成了产妇大出血,最后,经过抢救,朱女士成功产下了孩子,而她本人尽管生命无忧,但是手术对其子宫造成很大创伤,留下了严重后遗症。
朱女士认为,医院抢救过程中采取措施不当,应该对这一后果负责。
而医院方表示,他们手术前向患者下达了通知书,告知了手术风险及后果,并出具了有朱女士手写电子签名的两份通知书。但朱女士回忆,自己只签了其中一份通知书,对另一份毫无印象。于是与医院产生了纠纷,并诉诸法律。
宁波的浙江中和司法鉴定中心受委托对手写电子签名进行了字迹比对。发现两份签名笔迹中的书写风貌、布局、写法、形态、结构、运笔等非常一致。经过再一次的技术鉴定,最终认定另一份的手写电子签名是复制品。
如何正确使用电子签名、电子印章
根据《电子签名法》的规定,可靠电子签名才具有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同等法律效力。而可靠电子签名需要具备“真实身份、真实意愿、原文未改、签名未改”的条件。因此,通过上述两个案例可知,扫描手写签名,复制电子签名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且一旦使用将带来法律问题。
那么,该如何正确使用电子签名、电子印章呢?
首先要了解法律规定的电子签名是什么,是基于可信密码技术生成身份标识,以电子数据图形表现的签名,通常只用于签署电子文件,其内容包括电子签名图形、签名信息和信任凭证。
简单来说,电子签名、电子印章并不是只有一个签名或印章图形就行,其背后更重要的是信任凭证即由国家权威CA机构颁发的数字证书,能够证明签名人的真实身份以及确保身份信息不被篡改。
因此,在实际的使用场景中,企业需要在政府的电子印章服务平台或第三方服务商的电子签约管理平台中申领合法合规的电子印章,个人使用的电子签名需要能核验其身份,在使用过程,双方必须进行意愿认证,确保行为是其本人操作以及真实意愿表达。
签盾电子签名产品遵循法律法规设计,对接公安、工商等机构,为签署主体身份进行认证与核验,同时对接权威CA机构,为签署主体发放数字证书,从而生成具备法律效力的电子印章或签名。在签署过程,签署各方通过意愿认证来再次确认签署主体的身份及意愿。
签盾采用了区块链、时间戳、哈希等技术手段,对签署过程中的主体身份信息、签署文件、时间、地点等数据进行Hash值存证,可进行验签,核验是否被篡改。同时,签盾对接了权威公证处同步进行存证,一旦发生纠纷,可申请公证处出具公证书。全方位保障电子合同签署过程及签章文件的完整性,法律有效。